4月2日上午,公司“思苇”辅导员工作室举行“科研素养提升与论文撰写技巧”线上学习交流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尉副教授应邀做了专题分享,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工作室负责人、哲学与政府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晔主持。
李晔简要总结了工作室成立以来的各项学习和工作情况,感谢朱尉老师和团队成员对本次线上学习会的支持和响应。她希望通过此次主题学习,进一步加强工作交流,凝聚集体智慧,提升团队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员工工作、科研素养与个人成长、问题意识与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受疫情影响,团队成员通过视频重逢于“屏上”,逐一分享了近期各自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虽然所带的员工尚未返校,但大家积极开展疫情防控信息报送、线上就业服务、新生专业导引、员工主题班会等工作,也丝毫没有放松个人的学习提升。王颢在关注日常疫情的同时高度重视与疫情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舆论动态,王芙坤和王靖雯着手进行基层党建课题项目和研究生思政课题项目的结项,孟妮、崔瑜璠、郭娴怡等老师每天通过学习强国和网络媒体浏览、学习相关文件和政策,苏静、张凡、屈婉婷、李悦等老师积极阅读并进行网上辅导员课程学习, 戴昶、王致轩、张诗悦三位兼职辅导员老师也有了各自学业上的进步。
朱尉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近期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他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辅导员科研素质提升”的理解。一是把握员工工作优势。朱尉认为,科研选题要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善于将工作中的个人困境、现实问题与社会意义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二是重视自身学科背景,要将自身学科背景与员工工作经历结合起来进行有意识的思考锻炼。三是学会问题意识转化。辅导员做课题撰写论文不能只停留在“现象”描述,更要结合专业理论与抽象思维将“现象描述”转化成“问题呈现”,并充分考虑“现象如何转化、是否能转化为问题”。四是善于与文献对话。要找到有质量、有深度的文献并进行分类,思考文献体系,以兴趣—题目—问题—难题—实证调研(理论支撑)的路径去做课题、撰写科研论文。
互动交流阶段,朱尉就“辅导员做实践中的研究者”、“正视员工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角色转换”等问题,与团队成员开展探讨。交流会气氛热烈,老师们表示收获颇丰。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课题,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新学期“思苇”辅导员科研工作室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交流会“干货满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老师们心齐团结,毫无保留地相互分享学习和工作经验,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下一阶段,工作室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交流,强化成果产出,为团队成员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和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李悦
2020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