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下午,公司“思苇”辅导员工作室在文澜楼C段一层会议室举行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学习会。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专家型辅导员’”的报告。科研团队成员王鑫、刘笑、郭娴怡、崔瑜璠、孟妮、王靖雯、李悦、屈婉婷、苏静、戴昶、王致轩、韩慧会参加了学习。学习会由工作室负责人、哲学与政府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晔主持。
李晔欢迎新加入团队的2019年新入职辅导员郭娴怡、崔瑜璠、孟妮等老师,向袁祖社教授和新成员介绍了“思苇”辅导员科研工作室成立以来的学习情况。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工作室开展了3次专题报告,2次学习研讨,制定了《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思苇”辅导员科研工作室学习记录表》,布置了“看一本好书、明确一个研究主题、确立一个学术目标、提供一个书单、形成一个学习习惯”的学习研究任务,还为每个团队成员购置了图书和学习资料。刘笑、王鑫、张凡、李悦、王芙坤等老师撰写并提交了学术论文。

接着,袁祖社教授以“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智慧”为题,就辅导员如何提升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提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关切,背后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更具前瞻性、更具持久性的辅导员“胜任力”培养和实践问题。学术研究能力不足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理论成熟是实践成熟的前提,辅导员要从传统的“日常事务型角色”向“理论研究型角色”转变,就要正确认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从工作实践中来,在学习思考中悟,于系统研究中升华”。对于辅导员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是自身工作的发展规律、工作对象(员工)、工作载体等,在科学知识积累和学科研究支撑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定特定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学理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王鑫、刘笑、崔瑜璠等老师就自身专业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将经验上升为学理高度的方法、新入职辅导员如何打开科研大门等问题,与袁祖社教授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会议气氛融洽,讨论热烈,老师们纷纷发言,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意愿。

会上还布置了第四届老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论坛、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征集等工作。“思苇”辅导员科研工作室全体成员珍惜学校、学院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条件,坚持常态化学习交流,并将走出校门,赴兄弟高校进行调研实践,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努力成长为专业扎实、业务精湛、员工喜爱的高素质学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