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晚七点,武汉大学国学院经理、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郭齐勇教授应邀做客启夏名家论坛第131期,为公司师生作了题为“《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的精彩讲座。讲座在学院二层学术报告厅举行,由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哲学系林乐昌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讲座中,郭齐勇教授以《礼运》和《王制》篇为主要依托,进而从四个方面诠释《礼记》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在阐述主要内容之前,他对《礼运》与《王制》篇的写作时代进行梳理和界定,认为这两篇文本大体定型在战国末期,基本上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及理想制度的讨论。由此出发,郭教授将《礼记》的关切点分理为四个向度进行诠释。第一,《礼记》中蕴含终极性与宗教哲学的内容及其意义。他说,礼起于俗,渗透于人民的衣食住行及葬祭活动中,特别是祭祀活动,是人与上帝神灵的沟通。《礼运》则假孔子之口回答言偃之问,谓“礼必本于天,殽( 效) 于地”,“礼”具有指向“天”的神圣性和终极性。古人将“礼”落实到日用生活中,“礼”就成为整合社会关系的方式,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礼”根据“天”或“天理”运用于社会生活并以此表现出来。他还认为,礼仍具有宗教意蕴,以《礼运》《王制》篇为代表,其中的“天神”是至上神,人们最重视天神,其次是自然神,再到祖先神。先秦儒家祭祀最重视的就是祭天祭地,祭天地就是追本溯源,尊重其所自出,在这层意义上,“天地”即人的父母。“天地”有着价值本体意涵、宗教性意涵。所以说,“礼”还是具有“宗教性”与“超越性”。从精神信仰的层面我们仍肯定儒学具有“宗教性”。“天”是人文之“礼”最终的超越的根据。第二,《礼记》中具有生态环保伦理的内涵与意义。郭教授说,“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他列举《礼记》中多篇的内容进行例证,天地万物本一体,“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礼记·郊特牲》),天地万物各安其序,“和”而“乐”。并且《礼记》诸篇都隐含着对天地生态的敬畏、强调用物以礼,取物以时、礼制秩序与自然节律应保持一致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他还强调,儒家以“天地”为人与万物之祖,对其生养万物抱有极强的敬畏、礼拜。对于自然生态本着“天人合一”的宗旨,认为万物价值与人自身的内在价值同出一元,对待外物有理有节,重视其工具价值的同时也不忽视其内在价值,真正达到“以天地为本”、人与天地“和”。第三,《礼记》中蕴含儒家政治社会哲学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内容及其意义。郭教授从土地及俸禄制度、养老制度、鳏寡孤独废疾济困制度、安居制度等等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角度出发,逐一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清晰展现出《礼记》中的社会治理方式及其表现的政治哲学意义。从《礼记》许多篇章的记载看出,儒家的社会政治哲学及其社会治理方式,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和规范性的“礼”与“德”相结合,以“仁爱”为核心,是一种大同社会理想。第四,《礼记》中的道德哲学,即修养身心性情、培养君子人格的内涵与意义。郭教授认为,《礼记》中的人格修养论体现了儒家教育文明的特点。儒家讲求人文教化,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其内核就是成德之教,目的是培养圣贤君子,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以自我教育与调节性情心理为主,外在功能则能够改善政治和风俗,具有知行合一、内外合一的特点。礼是社会制度规范,人是实践的主体,礼不仅强调外在的规范更注重主体的道德仁义精神。“礼义,人之大端”,他强调人是天地中最钟秀者,又是天地治理的主要对象。人应以礼义、仁德为中心,应是道德的人。最后,郭齐勇教授总结说,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处应秉持忠恕之道,人是道德性动物,而这种道德性就体现为礼,人需要认清自己在天地间的定位,以不断反思自身,成就人之为人。
郭齐勇教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以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哲思征服了在场的师生。在互动环节中,郭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逐一进行详尽的解答。最后,哲学系林乐昌教授围绕讲座内容作了简短精辟而具有发散性的点评。林教授首先从文献学的角度对《礼记》的文献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印证,其次透过郭教授对“礼”的根源及主旨的解读联系到张载哲学所受的误读,还原儒学的道德绝不依靠“气学”而立的重要特征,最后还殷切鼓励员工认真习读《礼记》。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 稿:徐洁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