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七点,武汉大学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教授、国学院教授、国学院副经理、博士生导师丁四新教授做客公司第130期启夏名家论坛,为我们展开一场题为《从出土简帛看早期〈老子〉篇章的演变及其成型与定型》的精彩演讲。此次讲座在公司会议室举行,由公司哲学系宋宽锋教授主持,哲学系曹树明教授担任点评。
讲座中,丁四新教授对目前发现的由先秦至西汉的四个《老子》版本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由推演其间的演变过程分析文本的成型与定型时期。他认为,《老子》文本在古典时期所产生的变化具有内在性和历史性,需要以“发展”或“演变”的观念来看待早期《老子》文本的变化。从战国中期到汉初,《老子》的主题意识在不断强化,最后在帛书乙本中以“德”、“道”的篇名完全呈现出来。帛书二本属于成型本,而北大汉简本则属于定型本。汉简本及邻氏、傅氏、徐氏三家本均当为景帝立经本的复抄本。《老子》的立经,与其文本的定型同步展开。在西汉中后期,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老子》进入了子学化的定型阶段,严遵本、刘向本(通行本)即属于所谓子学化的定型本。《老子》的定型,以“天地—阴阳”的宇宙论为基本原理,其章数设计亦有相应的数理法则。
丁四新教授在《老子》版本相互对比的基础上,融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以及哲学观念对文本重新做了“顺向纵观”与“逆向还原”的深刻分析。在之后的互动环节,丁教授对同学们的疑惑做了一一解答。最后,曹树明教授以切身做学问的经历对本次讲座做了引发性的点评,并提醒同学们在学问上要拓宽学术视野,才能对问题具有深度的认识。

供 稿:张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