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当前位置: 首页 >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 正文

[推荐]彭林教授做客公司启夏名家论坛

发布时间:2016-05-31 00:00 | 阅读次数:

 

5月26日晚七点,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应邀做客公司第129期启夏名家论坛,以《先秦礼学发展的三阶段说》为主题,为公司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高水准学术讲座。讲座在公司学院会议室举行,副经理赵卫国教授主持,哲学系丁为祥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讲座中,彭林教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深入浅出的例子和亲切朴实的语言对先秦礼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他认为,先秦礼学发展可分为“器以藏礼”的殷商时代、“则以观德”的西周时代、和东周时期“礼学的时代”三个阶段。殷人以鬼神为尊,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致祭对象之多,祭法名目之繁杂,牛牲人牲等祭品数量惊人,祭祀礼器造型瑰玮,令人叹为观止。总而言之,神明几乎占据了殷礼的全部空间,人文精神在此时完全无从谈起。且因祭祀浪费大量社会资源,君王“我生不有命在天”的狂妄迷信,使民众穷困潦倒,苦不堪言。西周时期,周公吸取夏商兴亡的经验,以“德性”为标准对“礼”进行了新的具体的规定。彭林教授以《礼记》中“迁庙”“四时祭”“豆”“介”“席”等例证将周公所制之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自此,“皇天无亲,惟德是父”取代了“我生不有命在天”,上到天子公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将根据为道德而设立的制度典礼而生活,以此取代了对鬼神的迷信崇拜,初步形成了制度层面的“礼”。东周时期,孔子的七十子之徒从不同角度深化完善儒学,其重要标志是子思学派的心性之学和子夏学派的音乐理论。这二者结合,便构成了完整的礼学,这将西周以来制度层面的礼从此推入理论层面,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在谈到子思学派时,彭林教授特别指出了《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篇中“始者近情,终者近义”这句话。礼为情之正,发乎情,止乎礼义。人的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能疏导,不能去“堵”。然而四海之内人心各异,一味顺应情欲发泄,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礼”就起到了这样一个“体其义而节文之”,“得性情之正”的作用。《礼记》中说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教授在讲座中也谈到了子思学派的礼乐论,认为“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不懂音乐的人是不能称之为君子的。谈到兴起之时,教授还为大家哼唱了一段家乡小调,亲切幽默的风格引起现场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最后,在总结东周的礼学时,教授认为,子思学派构建了以天、命、性、情、心、志、道、教为间架的礼乐思想体系,希冀令人性与道德浑然一体,从根本上化民成俗。其理论形态,则是展现于《中庸》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宋代兴起的新心性之学,则是其新的高峰。

 

持续两个小时的讲座,彭林教授幽默风趣却又能鞭辟入里,时而令人捧腹,时而令人深思。最后,丁为祥教授围绕本次讲座主题进行了简短精辟的点评。整场讲座引起了现场师生的强烈共鸣和阵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意犹未尽,大呼过瘾!纷纷表示,希望学院能多多举办此类名家讲座,领略更多的大师风采,必定能使公司师生受益良多。

 

 

 

 

 

   

 

                                                           供  稿:安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