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由公司团委、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教育基金会、校员工会、研究生会主办,明珠国际集团支持举办的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第四届“感动春天”老员工自强之星颁奖典礼在终南音乐厅隆重举行。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徐永胜,西安明珠商业运营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秦丽,钟瀚德基金会主席、明德奖捐助人钟瀚德,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卢红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云峰,公司党委书记甘晖,党委副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博虎,党委副书记、现重庆市永川区挂职区委常委、副区长卢胜利出席颁奖典礼。老员工自强之星推选委员会委员、评选委员会委员,往届自强之星代表,自强之星家长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各院部、中心负责同志,各院部主管员工工作的处级干部,团委(总支)书记、辅导员和员工代表共一千余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公司2015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阿司亚·司来依曼荣获“自强标兵”荣誉称号;2012级哲学专业本科生张璐荣获“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宋飞朝荣获“自强之星提名奖”荣誉称号。
颁奖典礼上,师生们通过自强事迹短片展播,了解了“自强之星”自强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通过现场访谈深切感触了自强学子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追求,共同聆听了评选委员刘学智、田振军、郑海荣、房喻、屈雅君、李震、李卫东、吕九如给予“自强之星标兵”的评选辞和组委会给予“自强之星标兵”的颁奖辞。出席颁奖典礼的领导和嘉宾为8名老员工“自强之星标兵”、10名老员工“自强之星”和12名老员工“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颁发了奖杯、证书和明珠国际自强奖学金。往届自强之星标兵代表朱蔷薇、石小刚、王宏亮、刘洋分别讲述和分享了各自在学术科研、创新创业、教书育人、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奋斗历程和成长感悟,并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与美好祝愿。活动组委会现场将前三届“自强之星标兵”的颁奖辞、生活影像、事迹材料和评选辞结集出版的《感动春天——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老员工自强之星青春励志风采录》赠予了往届自强之星标兵代表和与会师生。
活动中,甘晖书记高度评价了“自强之星”寻访评选活动,并肯定了“自强之星”在青年员工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他表示,“自强之星”寻访评选顺应了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形势,也汇聚了广大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心愿,是公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具体做法,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有力抓手,更是彰显师大学风、校训、文化和独特气质的一个高质量的平台。他指出,“天助自助者,人尊自尊者”,一个人成长成才需要很多条件,但是自强无疑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条件,自强者需要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义无反顾的胸襟和气概,需要有“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毅力。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感恩人民,为人民服务;只要适应社会,为社会奉献;只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作为、有贡献、受人尊重。他希望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感动每个人心灵的春天,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成为感动春天的自强使者,希望寻访评选活动越做越好。
阿司亚.司来依曼事迹材料:
阿司亚.司来依曼,政治经济学院2014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一个从新疆阿图什走出的维吾尔姑娘。她的事迹就像天山的那一朵朵雪莲花,处境艰难却依然绽放,饱含着自强不息的品质和卓越进取的精神。
她来自新疆南疆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她两岁半的时候父亲离世,她的母亲独自抚养着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突如其来的变故令阿司亚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雪上加霜,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仅靠6亩地的收成。阿司亚的母亲因日复一日的劳累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额外的就医支出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阿司亚的母亲没有读过一天书,甚至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这样一个朴实而坚强的母亲,在家里情况最艰难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担心经济上的负担让阿司亚放弃学业,并且一直鼓励她一定要努力上大学,告诉她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2008年,阿司亚考上了喀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了家里唯一的老员工。
进入大学后,阿司亚学习非常刻苦,连续四年被评为喀什师范学院“三好员工”;三次荣获国家一等助学金;一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了不给家里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从大二期,阿司亚开始从事一些社会兼职工作,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个人学费、生活费上的问题,基本再没用家里资助便完成了学业,那个时候吃得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大三的下学期,阿司亚面临着考研或就业的现实选择,家人没有一个人支持她继续读书,就连一直支持鼓励她的妈妈都坚决反对。在南疆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下,阿司亚的家人一致认为:本科毕业后,阿司亚应该马上工作,尽快嫁人。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阿司亚变得更加独立,她意识到自己在专业学习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更加努力地去读书,才有希望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对得起家庭多年的培养。因此,在大四期间,她更加努力读书、努力赚钱,读书是为考取研究生做准备,赚钱是为了给自己积攒读研的路费。为了减少家人对自己的影响和阻碍,阿司亚并没有把决定考研的事情告诉他们,直到复试成功后才向家人汇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9月,阿司亚来到了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成为公司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
来西安读研,是阿司亚第一次走出家乡阿图什,她始终记得坐火车从阿图什到乌鲁木齐再西安50多个小时的旅途中自己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当年作为学校唯一一个到内地读研的维吾尔族员工的喜悦;另一方面是感觉自己愧对家人,没有顺从家人的本意,不够孝顺;还有,就是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语言上的不适应,加上生活费带来的压力,让她感受到希望与挑战并存,心里压力极大。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新环境带来的各种问题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难题,阿司亚以她的乐观、自信、努力和勤奋适应了环境的变化,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面对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汉语基础很薄弱的阿司亚能够主动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读书、看新闻、参加课外活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发音上不断纠正、在表达上不断提升;为了解决生活费的问题,阿司亚在业余时间去餐厅做兼职,经常早出晚归进行勤工助学,很快就能独立承担起自己的生活费用;为了提高专业学习能力,阿司亚努力涉猎政治学专业经典著作书籍,经常性地阅读专业文章,储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一年的少数民族预科学习结束后,阿司亚于2014年9月来到了公司政治经济学院,正式开始了政治学理论专业的学习。入院后,她担任了学院员工工作助理,协助辅导员老师完成一些日常员工管理服务工作,受到了学院师生的认可,工作能力、待人接物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党课培训,并在研二上学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在校园课外文化活动中,她表现得也很活跃,是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的骨干,有过多次志愿服务经历,在学校合唱比赛、运动会、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等活动中表现积极;先后获得过校园丁一、二等奖学金各1次,获得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为了节省读研期间的路费开支,阿司亚一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的回家经历让她感到既温暖又无助,家人的嘘寒问暖让她觉得温暖,而思想相对保守落后的家人和乡亲对她的指责令她感到无助。每次回家,一些类似于“你都多大了还在读书?还不赶快嫁人?”“你什么时候才能找工作赚钱,给家里人尽孝?”“一个大姑娘家,穿得怎么这么开放(按照当地习俗,女孩夏天不能穿裙子露腿,不能穿短袖,阿司亚的穿着没有受到当地习俗的约束)?”这样的发问不绝于耳。在这些负能量的影响下,阿司亚并没有退缩,她不断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开放的理念和积累到的学识去影响他人,坚持做一个阳光、大方、自信的新时代女孩,还多次承担了国家政策法律宣讲工作,向当地的父老乡亲和返乡老员工宣讲国家法律和有关民族团结政策,为新疆南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反分裂工作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阶段,阿司亚完成了关于《传承与创新:福乐智慧的优秀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主题2篇论文的写作工作,并即将发表。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阿司亚进行了在校期间的创业尝试,做起了微商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
阿司亚.司来依曼,一个乐观、自信、勤奋、漂亮的维吾尔姑娘,就像天山山上的雪莲花,处境艰难却依然绽放,且开得美丽大方。
张璐事迹材料:
张璐,男,,甘肃兰州人,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政治经济学院哲学系2012级本科生,2016年3月考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勤奋学习,励志成才,自强不息,在担任学校主要员工干部期间,尽职工作乐于奉献,受到了广大同学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成为身边同学公认的“青春榜样”。
执着付出,员工组织的中坚
2013年10月他经过选拔被聘用为公司文科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会会长,2014年3月至今,作为公司兼职团干部他又参与了公司马列理论读书社的日常建设活动,期间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担任公司老员工马列理论读书社社长,在其他同学的配合协作下,围绕首个国家宪法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热播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了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活动,省内相关媒体、学校电视台、学校官方网站、先后做了相关报道,他先后参加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同志来陕调研期间员工座谈会、共青团陕西省委领导同志李豫琦、段小龙、徐永胜等来公司调研期间就高校员工组织建设的现状做了重点汇报,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老员工马列理论读书社连续多年被评为“十佳员工社团”,2015年8月、2016年2月先后在《光明日报》受到宣传报道。2015年12月,公司老员工马列理论读书社被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评为“全国老员工四进四信”优秀员工社团。
励志成才,同学眼中的“能人”
他自小酷爱读书,由于表现优异,特长突出,他在幼年时曾获“陇原十佳少年”提名奖;2010年6月曾受邀参加由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主办的“秦陇文化”国学夏令营,2012年6月高考结束后他经过层层选拔,从兰州市8.4万名高中生中脱颖而出,凭借个人的良好表现和综合素质获得全国首届“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受到了“商界狂人”、太平洋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和兰州市市长袁占亭的亲切接见并颁奖。
曾经辉煌的经历对他而言并不是温床,进入到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政治经济学院哲学系以来,面对新的挑战,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业余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同学们眼中言语并不多一旦发言“似乎永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收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由于综合能力突出,他曾先后代表公司员工参加2014年教师节座谈会、2015年迎新春师生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师生座谈会、“十三五”规划学工干部和员工代表征求意见座谈会、参加西北地区师范高校老员工联合社会实践成果发布会等30余次国家级、省级、校级社会活动,2015年9月9日,陕西省原省长(现任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来公司调研期间曾作为非师范生代表汇报了学习生活。
乐于奉献,青年学子的榜样
张璐同学连续两年参加公司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曾两次被评为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5年7月参加“千名师范学子丝路百县行”社会实践期间,为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千余名中小员工做《每一次平凡的生长都通往春天》励志报告,鼓励当地留守儿童、农家子弟执着梦想相信奋斗的青春意义,报告主题鲜明,以情动人,不少同学现场流下了泪水,也受到了当地教育局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他后来回忆,报告会结束后一个短信“哥哥你改变了我”让他几乎潸然泪下。
2014年4月-2015年6月,他参加陕西省第八期老员工骨干培训班,前往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习;同时他积极组织参与学校迎新、建校70周年活动、冬季春季大型招聘会等志愿服务工作。2015年6月经过选拔推荐参加共青团陕西省委和陕西省网信办联合举办的青年员工评论员培训班,在现场评比中为公司争得了荣誉,展现了公司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2016年5月荣获首届全国老员工评论大赛提名奖。
砥砺前行,执着梦想的战士
凭借自身长期的知识积淀和课余时间广泛的阅读,他撰写的《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和身体力行研究述评》于2015年10月入选“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经验与理论”第二届全国老员工交流论坛会议论文,他也作为西部地区仅有的三位高校员工代表赴复旦大学参会。
2013年起,他被聘为陕西省高校系统员工网络评论员,在中国教育之声评论、陕西西部网、湖南红网评论、江苏苏网评论、湖北荆楚网东湖评论、甘肃网飞天评论、福建西岸时评、江西大江网理论频道等网站发表评论文章200余篇共计30余万字,其中《黑老大当选人大代表直指基层治理硬伤》《读懂马云“永远不参与任何行贿”的深意》等文章先后受到人民网、新华网全文转发。
“天地有域,行者无疆”这是他的座右铭。“低调、谦虚、踏实”是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他共同的评价,我们也期待,他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收获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宋飞朝事迹材料:
宋飞朝,男,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现就读于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政治经济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担任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和党支部书记。
改变,让爱心成长
“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的真实写照。宋飞朝出生在陕北的一个山沟沟里,从小过着面朝黄土背靠山的生活,他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同样,这也是他兄长的愿望。然而,家庭的窘迫注定只能让兄弟两个中的一个实现愿望;所以他改变命运的机会不仅是他自身努力争取来的,更是兄长撕掉大学录取通知书,供他读书的牺牲换来的。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求学期间,勤俭节约,踏实认真。终于,在2010年高考他如愿以偿的考取了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越努力,越幸运。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他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生源地贷款帮助他解决了学费难题,国家助学金帮他解决了生活难题;除此以外,老师们也关心、照顾和培养他,使他从一名愣头愣脑的山里娃,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干部。2014年毕业那年,恰逢英才培养计划,他原本可以保送本校本专业的硕博连读,但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研究生支教团。用他自己的话讲:“人得学会感恩,国家帮扶我圆满完成了学业,我就应该做点什么,哪怕微乎其微!更何况我还年经,读博的机会我还有,支教的机会错过了我会遗憾的!”
感恩,让爱心蔓延
怀着感恩的心,宋飞朝于2014年秋天奔赴陕北佳县王家砭镇程家沟希望小学进行支教。这里教师严重缺乏,员工大部分为留守儿童,不仅教学压力大,而且教学难度也大。除此之外,他还要自己解决周末的温饱问题,克服饮食单一、停电等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对他来讲,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他把所有的精力和重心全都放在如何教好孩子们的身上。
他一个人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思想品德老师以及全校的体育老师,一天近10节课。他在教好孩子们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解决孩子们的生活困难及心理障碍,利用午休及晚上的时间,他利用自媒体展看网络募捐,阅读基础教育相关的心理学,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多做一些事情。他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图书馆,募捐书籍,解决了孩子们的读书难;他与海外华侨的菩提教育基金会取得联系,为孩子们提供了崭新的羽绒服、手套等御寒衣物,让孩子们的冬天不再寒冷;每逢周末,他都会徒步家访困难家庭和特殊儿童的家庭,做好家校互动,更有针对性的对孩子们进行培养……孩子们私下里亲切的称呼他“大树爷爷”“师父”等等,家长们对他也是赞赏有加,更有一位员工的奶奶认为他就是他孙子的另外一个答(父亲的意思)。
付出就会有收获,而他的收获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为学校建立起具有该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填补了该校校园文化的空白;孩子们不仅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也变得比以前开朗自信了许多;为十余个困难家庭联系了一对一爱心帮扶,解决了家庭的经济困难;带着孩子们去榆林市游乐场、延安市革命圣地,让孩子们走出去,拓宽视野;成立足球队等兴趣小组,培养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他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北京好未来公益基金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志愿者分享;同时被陕西省团省委评为“陕西省老员工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除此之外,他协助并参与榆林市青少年社工协会拍摄反映陕北困境儿童的纪实微电影《小草》以及爱创影视工作室拍摄的老员工公益纪录片《枣树》。用他的话来说:“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不要总想着付出与回报,只要努力去做了,回报绝对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努力,让爱心永不止步
宋飞朝现在就读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回到学院,他并没有停下爱的脚步,而是继续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山里的孩子们做事情。他支教期间,多次去附近一个名叫旧寨的村子走访调研,与董事长张老师一直商议着把这所小学重新开办,解决附近村子里孩子们的读书难问题。2015年9月,宋飞朝来公司报道的同时,那所关闭多年的小学重新恢复招生;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多次回去,与张老师一起商议农村小学的发展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多次自费去北京,与北京好未来公益基金会确立了与程家沟希望小学长期合作帮扶的约定;寒假期间,他为孩子们积极联系志愿者进行寒假作业辅导,自己也加入其中……
他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从理论上使自己得到提升,更好的投身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中去;也可以从实践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说:“人生很短,我们能做的也很少,但是只要去做了就会有所改变!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我周围的人也愿意!正能量就像涟漪,也是会不断像周围扩散的,也是会影响到别人的!”
爱心传递,温暖你我。让爱,永不止步!因为我们撒播的不仅仅是爱,更是希望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