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当前位置: 首页 >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 正文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举行高校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专家座谈会

作者:张松 | 发布时间:2017-06-01 00:00 | 阅读次数:

    5月27日下午,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办,公司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委员会、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共同承办的“高校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专家座谈会”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3127室顺利举行。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西北大学李建森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王国龙教授、公司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丁为祥教授、校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李卫东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董辉副教授、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王志萍副教授、哲学系张松、社会学系薛中红等教师和员工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经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袁祖社教授主持。

    座谈会聚焦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高校教育伦理与师德规范、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师德评价的视角、方法、价值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王正平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的机构定位、发展目标和近期举行的相关活动。他说,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在汇聚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推动教育伦理学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应用伦理学中的一门显学,教育伦理学拓展了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又为教育实践提供价值合理性的内在根据。就高校师德评价机制而言,王正平主任主张从宏观层面(教育目的之善、教育公共政策之善、教育制度之善)、中观层面(教育管理者等德行之善)、微观层面(教师的德行之善)等方面构建师德评价体系,尊重和保障教师权利,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在讨论中,李建森教授认为,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晰师德的本质内涵,寻求合乎评价体系的规范和制度是建立师德评价体系的前提。“师因师德而为师”,要注重教师成长、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李老师建议从对教师职业、专业能力、教育对象、学校集体、教育技术等方面负责任的角度,设立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指标。丁为祥教授谈到,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多元,高校师德建设出现成才与成人的冲突、言教与身教的矛盾、奉献型与索取型的分化,师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儒学中的“道之以德,学以明善”“忠于职守,爱生亲徒”“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等内容在师德建设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校作为师德建设的前沿阵地,理应具备时代性担当和主体性自觉,珍视教师个人成长发展,努力实现中国传统优良师德师风的现代性转化。

    李卫东研究员说,明确师德的具体内涵要从明确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的范围入手。高校教师最主要的职业活动是教书育人,故高校师德评价中最主要的评估指标是“师生关系”。在师德建设上,要相信教师拥有最基本的“向善”,从最基本的“善”去鼓励、激发和挖掘更深层次的“善”。董辉副教授认为,道德是向内自省的。高校教师要有自觉、有能力、有意识地通过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价来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并将这些反思内化为提升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的动力,逐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王国龙教授、王志萍副教授从法学、伦理学等角度,分别阐释了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老师们认为,2016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师德评价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对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做人的道德底线”,要落实好“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不忘初心,用心履职,关爱员工成长成才。

    袁祖社经理认为,在师德评价和教师发展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现存的师德评价体系中,常常将教师“单面化”,重视教师作为“知识人”的一面,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作为“道德人”的一面。要足够重视教师的道德成长、道德需要和道德权利,将师德的外在律令转化为内在自觉,需要社会、学校共同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袁祖社经理感谢与会专家、教师从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议题,表示将进一步吸收老师们的合理化建议,构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学院一方面通过常态化的学习研讨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命感,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学院班子和教学委员会成员坚持深入课堂、论坛、运动场,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发展规划到身心健康等细节关心教师成长,并从优化教师成长环境的角度,积极开展问卷调研、谈心谈话,倡导和鼓励教师潜心治学,倾心育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员工筑梦、追梦、圆梦。下一阶段,学院将持续完善相关管理服务制度,加强师德考核力度,突出公司产品业绩,完善科研评价导向,积极做好教师发展性评价,全面促进教师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