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现有45岁以下青年教师2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1人,分布在哲学、行政管理、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系。他们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有上进心,是学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引导青年教师恪尽“师责”, 砥砺“师志”,积聚“师智”,磨练“师能”,加强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规划和指导,促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为进一步加快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青年教师对职业责任感的认同和自我发展空间的突破,经长时间的酝酿与规划,学院于5月8日晚举办首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学习、交流及展示的平台。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郑家昊、社会学系候江华、哲学系杨辉、常永强、法学系向东等青年教师、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20余人参加了学术沙龙。此期活动由郑家昊副教授主持,哲学系青年教师王晶博士就“可知性悖论及其解决方案研究”与参会师生做了深入交流。
王晶从逻辑哲学的视角出发,首先介绍了著名学者苏珊‧哈克教授和陈波教授关于“悖论”的定义,以“似非而是”、“似是而非”、“自相矛盾”以及“矛盾命题构成的等价式”等内容阐释了“悖论”的四种刻画。其次,为更好地明晰“可知性悖论(Knowability Paradox)”的形成与推导过程,王晶引入“可知性原则(Knowability Principle,简记为KP)”和“全知原则(Omniscient Principle,简记为OMN)”等概念,为大家介绍了可知性悖论的缘起、当前代表性的解悖方案以及她提出的创新性解悖方案。创新方案指出,基础系统BS不会导出OMN,而Fitch-系统FS:=BS + KP一定会,因此,“KP才是导致可知性悖论的关键,要解悖成功必须修正KP”。王晶将系统FS中的KP修正为规则RKP,形成新系统RKP,并构造了OMN的RKP-反模型,从而论证了这一修正可以避免悖论。
王晶扎实的专业基础、谦逊的学习态度和精彩的报告讲解使大家领略了逻辑哲学的无穷魅力。主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围绕“区分逻辑和逻辑学”、“区分公理、定理及规则”、“解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运用自然语言而非逻辑符号来解释可知性悖论”、“从何种形式或维度上来弱化KP”及“王晶提出的解悖方案有何创新之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王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予以回应。
郑家昊对首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做了小结。他赞赏王晶“以哲学思考逻辑,以逻辑思考哲学”的研究志趣和治学精神,认为其报告内容“信息量大、论述明晰、思想性强、态度客观、见解独到”,颇有“学术份量”。希望青年教师们能够用好“学术沙龙”这个平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感情,加强互动,向老一辈学人学习,用老老实实的态度、严肃认真的精神对待学问,早日成长为一流大学、一流学院、一流学科的中坚力量。
在公司党政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支持与关心下,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正式“上线开通”。作为推进学院优良学风建设、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重要抓手,学院将通过长期、系统、规范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互动和文化交流的舞台,努力将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打造为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的互助平台、青年员工学术兴趣的导引平台,成为彰显学院文化与学术潜质的优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