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7时,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科技哲学学子读书交流会(1701期)在文澜楼C段一层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读书交流会就2016级硕士研究生刘亚鸽、刘春撰写的两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规避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错误和问题,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哲学系王云霞副教授、杨辉老师及9名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交流会。交流会由杨辉老师主持。
交流会伊始,刘亚鸽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反本质视角下模糊数学归纳法的建构》。文章以反本质主义视角,通过主客体的转化,从罗素的逻辑主义、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三方面探讨数学归纳法的建构问题。讲解结束之后,大家主要就以下展开了讨论:一是文章标题中“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二是各种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流派是否各不相同,又为何把这种种各有区别的思想归结为后现代主义流派;三是后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追求“测不准”(确定性的丧失定理),还是“测不准”只不过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达到“测准”。
随后,刘春介绍了自己的论文《反思辨析交融于社会的达尔文主义》的主要内容。该论文主要阐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演变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社会竞争机制分析人性是否“自然发展”,并尝试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的问题。参会师生就文章中提到的“我们的本性已经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问题,展开了关于“人性”的讨论,并纷纷表明了自身对于“达尔文进化论是否能运用到人类社会”的看法和体会。
最后,王云霞副教授、杨辉老师分别从论文选题、论文结构、论证内容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点评。王老师肯定了两位研究生科研论文中的闪光点,但也指出了两篇文章均因选题过大而导致内容过于宽泛,存在“从整体来看缺乏核心思想”的问题。王老师强调,同学们在行文时应注意文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只有逻辑清晰才能使读者明确看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对于论文内引用的思想以及科普性的内容,应进行简练的总结,避免论文出现教科书式的感觉。杨辉老师特别指出,在哲学论文中务必谨慎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及概念,创新并不意味着望词生义、随意套用,使用学术概念前一定要仔细研习其提出背景与真正内涵。两位老师还强调了文章格式等细节方面的问题,要求同学们以严谨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撰写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