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当前位置: 首页 >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 正文

公司成功举办“和谐与正义:道德实践与社会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08-12 00:00 | 阅读次数:

当前国际社会遭遇种种挑战,社会秩序亟待重建,如何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发现独特智慧,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心和思考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办、公司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承办、陕西横渠书院协办的“和谐与正义:道德实践与社会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9-10日在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雁塔校区成功举行,会议邀请到了来自美国、瑞士、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澳门等20多位知名学者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公司党委书记李有谋主持。

公司副董事长党怀兴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党董事长指出,“和谐”与“正义”既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转型社会必然面对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关切,如何在价值分殊、利益多元的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存,如何在一个社会日益分化的情况下,使各个阶层对生活都能抱有希望。中国古代哲人的天人合一观念、由个体及于天下的修身治国理念,以及他们对秩序与美好生活的理解,必然为我们如何化解当下的这些问题提供丰富的教益。武汉大学国学院经理郭齐勇教授在致辞时说,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历来都是文化昌盛之地,关学创始者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展现了中国传统学人最为宏伟的理想抱负。“和谐”与“正义”是不同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主张不同民族之间取长补短,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共同向前推进。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哲学从来都不是书斋式的学问,它始终以仁义道德为形上进路,以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为现实诉求和价值关切,致广大而尽精微,孕育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实践和社会治理思想。召开此次会议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学人们将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发掘道德实践和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智慧,使其更好地解决中国自身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会议围绕着和谐与正义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中的和谐观念、儒家对道德重建的可能贡献等问题分六场展开报告和探讨。

第一场研讨由澳门大学田卫平教授主持,围绕“儒学思想中的现代因素”而展开。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主张,儒家的正义论包含了自由主义论的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儒家的德性修养论重视私德向公德的转化,并阐述了底线伦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认为,中国的和谐包括同一性和“和而不同”的观念,而西方的“和”的观念只包括同一性,所以存在着抹杀多样性的可能。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介绍了目前学界关于儒学与自由的几种主流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爱为自由的前提”的观点。在报告结束后,大家围绕“儒家的和谐观念如何避免类似西方和谐观念遭受到的批评”“儒家提到的五伦、六伦已经足够,是否有必要讨论七伦”“在一个社会中,仁爱与自由到底是何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第二场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主持。袁祖社教授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生存公共性、文化公共性具有巨大的张力空间,特定历史、特定时间的公有价值,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具有普遍的公有现实行为,即要有理念预设。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刘纪璐教授指出,在匿名情况下,个人的羞耻之心不再启动,英雄主义文化难以普及,要把每一个人当作人来看待,才能实现“民胞物与,众人皆人”的理想。

第三场研讨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理查德·金教授主持,主要围绕“宋明理学”展开讨论。公司丁为祥教授作了题为《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的报告,认为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包括朱子代表的“先知后行”、王阳明代表的“知行合一”、王夫之代表的“行先知后”。武汉大学郑泽绵教授认为,朱熹并不是批评二程的“万物一体”,而是批评二程后学的“万物一体”思想,并提出了“爱”的多种类型和内涵。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孙卫民教授在《儒者对孝道与政法冲突的对应之道》的报告中谈到“亲亲相隐”自孔子、孟子、荀子到朱熹的不断变化。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的Joshua Mason提到了从“原始和谐”至正义之和的复杂性。报告结束后,参会学人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四场研讨由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刘纪璐教授主持,会议主要围绕着“礼和中华文化的维度”而展开。西安交通大学龚建平教授认为,“礼”是五常中较为客观的,“礼”是伦理道德,并提出了“礼乐相互依赖”的观点。公司许宁教授主张,中华文化包含民族维度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世界维度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维度即生态文明共同体。理查德·金指出荀子的正义论关于存在的原始美德以及阶层伦理之间的美德。

第五场研讨由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认为,庄子的《逍遥游》将自由的本质与“天地之正”关联起来,后者意味着一种各正性命的自然秩序。上海大学朱承教授指出,从儒家的思想史看来,义利之辩虽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公私之辩,但是公私之辩依然是其核心要义。公义与私利的判别和选择,构成了义利之辩的实质。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认为,义是墨子的中心价值,其政治形态就是义政。义政更多地表现出了政治神学的特征,从而和儒家仁政的人本主义形成了对照。

第六场研讨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的报告从“泛化”的哲学史观看唐诗中“自由”的多重意义,认为唐诗中“自由”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正面的价值状态,诗人向往一种不受束缚、顺从自己个人意志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而对不自由的状态,诗人是持一种不满状态的。由此不满状态反推,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在追求一种自由的人生状态。美国三一大学何金俐教授从“骚”美学传统对社会和谐的意义上指出,屈原类的悲剧式中国士人是“美政”与“君主无德”冲突的典型表现。

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对于我们的当代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孔孟之道、诸子之学并不是传统的批判者所宣称的那样,只是在博文馆陈列的遗像,相反,他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底,并且仍然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谐与正义:道德实践与社会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规模上“小而精”,在主题上“准而亮”,在内容上“明而鲜”。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越来越“本土化”的中国哲学可以为“和谐与正义”的问题提供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特质的阐释,并促进此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