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当前位置: 首页 >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 正文

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文化取向——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做客公司第247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李杰 | 发布时间:2021-06-07 12:16 | 阅读次数:

5月30日晚,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会长、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江教授在长安校区,为公司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文化取向”这一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公司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以社会学系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

C4CB

陈文江讲授指出,2020年11月,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里程碑之一,然而我国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总结却不足。质言之,我国的反贫困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理论建构层面存在着严重的“堕距现象”。中国反贫困理论的构建,无论是对于中国反贫困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之路的理论与模式依据;应对世界各国的质疑之声;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界的学术发展都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在自己多年的学术与实践经历中,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反思,主要内容如下:

DCD9

E945

首先是从贫困的定义与国家反贫困事业的标志——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的《济贫法》开始,逐步向贫困的标准之界定与划分,再到国际反贫困事业的总结与对比,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西方关于反贫困理论的发展阶段之梳理,最后得出中国关于反贫困的理论研究上,其实一直停留在以政策系统的伸延和产业开发的调整的浅显层面。而在反贫困道路上,同时也存在着“一刀切”、运动式、战役式和参与主体的不足等诸多问题。此外,从认识视角来看,中国反贫困事业一直深受功能主义视角、冲突论视角等西方功利主义取向理论的影响,文化生态学视角偶有提及但却严重不足。我国脱贫政策需要解决的是乡村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乡村的自然性、乡村发展的内生性、东中西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城乡流动等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与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未来,以文化生态学视角为方向,应该是中国构建反贫困理论的理想路径。

讲座内容之后的提问答疑环节整体气氛积极而愉快,陈文江教授就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回应。袁祖社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彩而又深刻的总结:“陈文江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发人深思,尤其是对中国理论建构进行了反思。中国社会学如何牢牢把握中国实践,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