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7点,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第1711期在学院一层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讨论班的主题是“对强人工智能意向性原则的考察——基于范式的批判视角”,2017级外国哲学硕士高怡英任主讲人。哲学系宋宽锋教授、尹兆坤老师以及外国哲学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期研讨。
高怡英简要介绍了AI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发端与历史,通过AI史上1997年“深蓝击败Kasparov”这一转折点,指出AI展现出的与其他以往自然科学的显著不同,其对象转向了大脑-心灵(brains and minds)与机器-程序(computers and programs)对比,通过这一对比抛出论题:人工智能能否像人一样拥有“思”的能力?通过对玛格丽特·博登提出的意向性原则进行正、反两个向度的论证,得出强AI关于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并从库恩的范式论出发,对强AI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对范式转换的恣意想象进行两方面的批判。
与会师生对这一新兴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会间,尹兆坤老师提问:“在AI领域中,我们应当如何让定义意向性原则?”主讲人与宋宽峰老师、17级硕士生冯艺璇一同模拟了“图灵测试”与塞尔的“中文屋”模型,随后本科生隋文琦联系“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中文屋”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尹老师点评到:” 我们要聚焦于“意向性”到底是什么?现象学的意向性与塞尔的意向性并不同,也许可以进一步追问:计算机在何种意义上可以具有塞尔意义上的意向性,AI的终极目标是否有可能实现?”
同时,宋宽锋老师强调,做论文应当十分注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咬紧问题,切勿出现问题的滑动,要不断地回到自己的论证当中,例如这篇论文在后半部分就从AI的意向性问题滑动到了AI范式问题上;另一方面,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本身,哲学系的员工并没有发言权,但是人工智能在哲学家的眼光下,给哲学家提出了这一意向性的问题,它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例如当科学家发出哲学疑问时,这显然超出了他的领域,我们讨论的一定是关于技术的哲学问题或技术发展带来的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本身。
最后,两位老师从本论文出发,提出两点建议:在研究生阶段,做研讨更宜从哲学家的具体论点入手,问题式的研讨难度相对较大,可以具有一定基础后再做尝试;并且参考文献应当具有直接相关性与聚焦性,要与论题十分切合。使本次参会的员工都对论文写作的关键点有所领悟。